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
(Surikov,Vasili Ivanovich,1848-1916)
俄国画家。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916年3月6日卒于莫斯科。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之一。早年就学于圣彼得堡美术学院,曾游学意大利、法国、德国。他的创作生涯主要善于取材于俄罗斯历史事件。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同年获一级艺术家称号。成名作都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他创作的大型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历史画的“三部曲”,是展现了俄罗斯社会变革的宏阔史诗与经典画卷。
《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取材于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保守贵族率领近卫军,挟持了彼得大帝的姐姐索非亚公主发动兵变,意图扼杀彼得大帝实施的资本主义改革。闻讯而归的彼得大帝借助外国势力经过残酷的斗争镇压了这次兵变,并在红场上绞杀了100余名叛变者。题材已注定的悲剧氛围在苏里科夫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再现;或许,即使是在当年的现场,其悲怆无言的情绪也超不过此画中的了。
《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局部
苏里科夫在1878年着手起稿《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为这幅画,苏里科夫花了3年时间,阅读了相关历史文献,在博物馆研究了大量的实物资料。画家选取了兵变失败的近卫军在莫斯科红场临刑前的悲壮时刻来作画。
《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局部
《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局部
《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局部
代表作《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以宏大的场面,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借历史事件影射沙皇对人民群众镇压的现实,获得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巡回展览画派因此吸收他为正式会员。其后的作品如《攻陷雪城》《叶尔马征服西伯利亚》《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等,都表现了人民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了创作《斯捷潘·拉辛》这位1667年农民起义领袖,他多次深入顿河、伏尔加河哥萨克聚居区体验生活,表明了他对创作的严肃态度。晚年因观点分歧离开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作品还有《女贵族莫洛卓娃》《公主访问女修道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暴动》等。
《 女贵族莫洛卓娃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该画以17世纪俄国的宗教分裂为题材,描写了尼康大主教的反对者,分离派的卓越人物女贵族莫洛卓娃被流放的情形。尼康主教的宗教改革,就社会意义来说是进步性的,并得到了彼得大帝的父亲阿历克赛·米哈伊洛维奇大公的支持。分离派的行动显然是一种反动行为,它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但是这一行动却得到了处于愚昧状态的宗教信徒的支持和拥护。莫洛卓娃是一个孀居的贵族夫人,她把整个身心奉献给旧的"人民的"宗教事业,她把自己的住宅变成一个修道院,是一切不赞成新教的信徒们的避难所。
《 女贵族莫洛卓娃 》局部
《 女贵族莫洛卓娃 》局部
她疏财仗义,赈济贫民,并为残废院和监狱缝制衣服。此外还尽力把其他贵族引进于这一派系里来,她的亲姐妹妹叶芙杜基雅也皈依了旧教。在人民眼中,莫洛卓娃和她的姊妹是真正诚意为宗教而牺牲一切的人。这样,对于沙皇的统治来说,就是个潜在的威胁,为此,把她俩流放到博洛夫斯克。画面上所表现的正是莫洛卓娃在流放之始,乘坐在雪橇上经过莫斯科大街时的情形。在莫洛卓娃的形象上,显示了这个女贵族坚贞不屈和对旧教虔诚的性格。莫洛卓娃身着黑色衣服,也说明她藐视尘世生活,她伸出的双指记号表示她不离弃自己的信仰。她那睁大的眼睛和有些激动的嘴唇,流露着她对旧教的狂热感情,同时她那憔悴的脸和灰色的病态,也显示出这种宗教狂热只不过是一种可怜的幻想。但是,这个人物却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颂扬,大路两旁围着象墙一样的众多信徒,只有少数的商人和新教人物在以嘲笑的表情对待她。特别突出的是坐在右边的乞妇和宗教狂者,他们的形象是非常生动的。在这些形象上,苏里科夫也正确地显示了沙皇俄国的人民生活,贫困,愚昧无知与被压迫的情景。这幅作品和他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所描绘的一样,都正确地反映了沙皇俄国时代的新旧矛盾的斗争,以及人民群众的悲剧性结局。
《 女贵族莫洛卓娃 》局部
《 女贵族莫洛卓娃 》局部
《攻陷雪城》
《攻陷雪城》局部
《攻陷雪城》局部
《攻陷雪城》局部
《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
《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局部
《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局部
《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局部
《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一画与苏里科夫其他的历史画不同,它以表面的静态让人惊奇。此画展现的是缅希柯夫一家初到别廖佐夫镇是怎么打发日子的。
此时,缅希柯夫的妻子已在流放的路途中死去,在这间流放点的木屋外还有沙皇军警在监视。缅希柯夫同他的一子二女们在这间矮得几乎直不起身的小屋里枯坐着,严寒透过结冰的窗户渗了进来,直渗进他们冷透了的内心。屋里清脆的读书声是从小女儿亚历山德拉口中发出的,只有单纯的她才一门心思地奉父亲之命在读圣经。可她的哥哥、姐姐、父亲全都没有听进她在读些什么,他们各怀心思坐着,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被父亲长袍拢在身边的是长女玛丽,不久前她还是年轻沙皇彼得二世的未婚妻,她脸色格外苍白,一股病容,没过几个月就离开了人世。
《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局部
《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局部
缅希柯夫的儿子在小桌边支着头,也是愁眉不展。从纨绔子弟一下子降到罪人子弟的滋味是够他受的,更让他疾首痛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再也看不清了,有如雪原上一片白色的迷茫。当然,心思最重的是这张画的主角缅希柯夫:他处于紧张的思索之中。他不仅在回想他不久前的权势和担忧孩子们的命运,也在思虑老贵族们复辟后勾结外国的佞臣们会给俄罗斯带来怎样的命运。虽然,英雄能造时世,但我们眼前的这位英雄已垂垂老矣,不能再造时世了!一年半以后,这位曾经的英雄缅希柯夫就死在这偏僻荒芜的西伯利亚小镇。
《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
《公主访问女修道院》
《使徒保罗解释信仰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