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项无人机的方案。这个项目也是我第一次做。在做的过程中,其实挺揪心的。问题在于没有经验(之前没做过)。因此只能不断的摸索,反反复复,自然而然就花了很多时间(前期的沟通对接,不断的讨论寻求“适合的设计方案”
就设计而言,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无人机,这类型的项目对于形体的把控要求比其他产品高很多。
对于造型它更多的是多角度考虑。这和它的使用属性紧密相关。不管是静止状态还是飞行状态。都会以不同的角度,来,面对消费者。因此你很难把一些不好的东西。理所当然地隐藏起来。因为相对来说,它是没有所谓的死角的。在我看来,这就是他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一个很明显的差别。说说我个人的感受吧!之所以说刚开始做无人机的时候,有些不适应。现在想想觉得更多的原因是平时我们做“静止”的产品太多了。也就是说产品本身更多的时候是处在一个静止的状态。这种静止的状态,导致我们习惯了静止的设计手法去设计它。久而久之限制了我们的设计思维,就偏向于“静止的设计思维”
静态的设计思维,和动态的设计思维,有个明显的差别
静态的设计思维“容易偷懒”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主视角度”上,比如把产品不好的一面放到人们不易看到的地方去。比如产品的底部。但是动态的设计思维。就真的很难这样做。因为它的每个角度都可能成为“主视角度”。
因此问题来了,当我们做一些需要很强的动态思维去设计产品的时候。往往就会受限于我们习惯的静态设计思维。导致我们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内存不够用。经常在一些形态与形态之间的过渡问题上,死机瘫痪这也是我们平时缺乏对立体,空间形态的练习而导致的。我也一样,因此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前期也是有点苦逼。不断的修正之前做设计的静态思维。
从这段经历也提醒了我。动态的设计思维很重要。他能更客观,更直接传达出一个完整的产品。因此需要找一些方法,来锻炼我们这方面的能力。我个人的做法就是,研究一些三维立体比较有讲究的形态,比如“机器人”“汽车”可以的话,把它们手工,打磨出来,这他妈在我看来是最直接,效果也是最显著的能力训练。
前提是,要抱着一种研究的心态去玩这个东西,而不是为了娱乐玩弄,对于以玩玩看的态度去做这个东西,在我看来都是瞎鸡巴扯淡,没什么效果,学习这东西本身就是一件,枯燥中自带乐趣慢慢积累层层更新的事。只有这样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提升~~不然只能是偶尔的在朋友圈装个逼!过就过了!意义不大。
ok废话说了这么多,接下来进入我们的主题。聊聊这款无人机项目的设计思路。
无人机现在,也细分出了很多的品种。从大到小,从娱乐到专业,其实无人机的市场定位,也慢慢的细分了。我们这次设计的无人机是专业的一类。
因此回到我们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产品应该符合他的一个工作环境。怎么的形态,才符合在这个环境里的事物?对于这一点,我们更多的是,参考了汽车种类来做个形象的对比推敲。
比如赛车和赛车手的形象匹配。警察和警车的形象匹配。工地车和工人的形象匹配。这种专业的形象匹配,都是比较鲜明的,容易区分出来的。这一点就很好地引导了我们,要从产品的环境出发,使用人群,是什么样的工作方式,产品要以怎么样的形象来匹配他们?
因此我们这次的设计思路,主要以环境匹配度,的方式来设计这个项目。接下来我们就要对,在这个环境里的人和他们所做事的理解!去定义产品该有的形态特征。
这款无人机主要的使用场景是户外巡逻考察以及地貌探测数据收集,更多的是非娱乐性质的“工具”特性,因此在形态视觉表达上希望更多凸显“专业性”(这也是客户对设计的主要需求)接下来我们直接从使用者的工作环境出发,观察分析他们使用的物品,找到可以串连他们的关键词(关键词引导设计思路是我最近常用的思维方式,效果还不错)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个比较明显的“共同点”,根据分析总结我们对产品定义得出了匹配的关键词“皮卡”“石头”
皮卡
不是说他们经常开的是皮卡,而是他们基本是倾向皮卡的车型风格。因为皮卡那样的形态更符合他们的“性格”同时这种粗壮的形态给他们一种安全感,毕竟他们工作环境大部分是在山区,海边的野外环境,强壮的形态比起精巧的形态在心理上要更“安全”
(比如:有些医疗产品也是一样的设计思路,主要是考虑给患者传达安全可靠的感觉,而把产品做大,而不是真的里面有很多零件,在这方面给到患者“安全感”才是形态设计的重点)
石头
这更多的是从情感上出发,爬山涉水的工作环境中,石头的形象应该是伴随他们最长的自然风光,因此希望可以把这个他们熟悉的“朋友”融入到设计里,还有一点很重要,石头坚硬的形象也符合他们对“安全可靠”的设计需求
关键词明确了,就可以很好的引导形态上的设计表达,大型上我们希望是坚硬可靠的石头形象,因此在形态处理上,采用了大面积的“块面拼接”尽量还原“石头”给人的“坚硬印象”。细节上则是借鉴了“皮卡”的处理方式(这也是讨巧的设计做法)
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组装方式,四个机翼也是可以拆卸并且是互通的,每个部件都可以更具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功能需求进行更换(后续的配件目前正在研发中),在保持主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部分的模块更换(比如照明灯,扩音喇叭,多功能机翼,托运箱,等等)灵活高效的提升无人机的工作效率
一个好的产品不光光只看外表,内在的可靠才是产品生命力的源动力,因此在做的过程中花点时间来了解它们的“内部状态”很有必要,无需精通但至少在专业的“基础常识”里不能太业余,比如:图像处理技术、红外图像,无线图像传输,陀螺稳定控制,物体智能跟踪等等这些都是比较专业的领域,设计师基本是一窍不通,很多时候虽然基本也不用考虑,但这不妨碍我们可以试着了解这方面的基础常识(很多专业都是基础门槛很低,进入专业就慢慢的越来越高~比如设计~~~~~哈哈哈!)
抛开有用没用,至少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便于团队的沟通,同时也更新了自己的知识建构,要知道一个人见多识广的思维要比墨守成规的想法更具有想象力,设计师不就是靠“想象力”闯江湖的吗?
..................................华丽丽的分界线................................
这是一款“智能管家”也就是家庭系统终端,主要负责数据云端对接和家庭系统状态显示。
这个项目有趣的是,客户希望最终呈现的效果尽量摆脱传统的印象,这就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发挥,特别对于这种相对前沿的产品。
这类产品更多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理想向往”因此它自然而然就有了很多可能性,所以对它的设计我们就需要对未来现状的想象,构架描述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使用环境,同时这种生活体验很难用现有的日常生活做对比,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我看了。
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定义它,从现有的产品做产品升级是最省事的办法,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结果给不到产品该有的内容,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故事的设计思维把产品寓意“合理”体现出来。在这之前我们要了解未来的生活可能会是怎样?用户的科技体验会是怎样?
我们无法回到未来去体验了解,最直观地或许在科幻电影里透露会找到一些我们认可的“信息”
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共同点,人们喜欢用简单形体+透明效果+光效+可视化数据来构建我们的未来生活。
从大量的科幻题材影视的反馈来看消费者是接受的,因此在材质运用和形态表达上至少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具体的形态还需要通过产品功能定义来推敲,这也是发散我们故事思维的方式去定义产品形态的思路,我们先来了尝试定义它的用户体验,我们给的核心关键词是“用户粘性”因此我们希望在功能上有更多的互动
因为有互动才会产生感情,感情一旦建立就不容易“舍弃”
声音、表情、触觉都是很好的互动嵌入点(不断的交流是打破一切阻碍的“法宝”)
这是一个系统的综合体验,对于“智能管家”就相当于家里智能设备的“反馈者”我们试着模拟如何让“智能管家”和人建立感情,
回家后的一声“问候”总会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从情感上赋予产品“生命力”拉近产品与人的情感沟通提升产品“粘性”在产品互动上我们可以通过表情/照明/显示内容(图形变化、色彩变化、数据信息)同时也可语音沟通(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提升产品粘性)
可以设置角色模式(比如妈妈啰嗦模式/暖男贴心模式/霸道美女模式/温柔秘书模式……)通过用户的情况和喜好需求选择
妈妈啰嗦模式:
“今天降温记得,多穿点,还有秋裤别忘了@#¥%……&”
霸道美女啰嗦模式:
“窗子没关好!赶紧去关,等着隔壁老王过来啊!”
暖男贴心模式:
“亲爱的,今天空气质量很好,打开窗呼吸新鲜空气吧!嘻嘻!”
这都是通过智能设备的各种数据归纳后在通过“智能管家”以拟人化的方式和人沟通。有了一个比较具象的场景后我们就可以发挥联想把适合的形态以及寓意对号入座了,我们希望产品可以在消费者记忆思辨和情感互动相结合,最好带有一些“魔幻色彩”因为人是一种“故事性”动物同时“魔幻色彩”的定义更适合目前“智能管家”的特性~
我们形象的把它比喻为“魔镜”
“魔镜魔镜告诉我,明天天气怎么样”
“天气好极了、21度、多云、适合约会哦!”(可设置它的幽默性)
这样的形象链接是不是有了那么一丢丢感觉了?最终的形态上我们否定了太直观的“魔镜”固有形象(一面镜子或类似风格的造型)我们更希望它能回到最初的“原始”状态,越是原始状态给人的神秘感相对来说就更明显。加上“功能”上的反差就可以更加突显产品的“科技感”。就这样一款“水晶”形态的“智能管家”就孕育而生了!
为了营造气氛最终也加入了绚丽的光效。
做了不少自己觉得有趣的产品,有些目前还在生产间断就不方便具体分析了,后续也会筛选整理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有所帮助。最后感慨下来句总结把~好的设计或许改变不了所以,却足以重塑日常,而更好的日常,或许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
。
。
。
OK了就酱紫了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