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UI设计师要懂技术!要懂技术!要懂技术!今天@Akane_Lee把懂技术的好处全列出来,如果你还在挣扎着要不要学,有有必要来看看了 >>> UI 设计师要不要懂技术?废话,当然要啊!不然怎么把幻想变成现实?在实际产出之前设计师做的一切都是「美美的幻想」,还有可能不怎么美,直到最后的产出才是真实。 举个例子:建筑师除了画图外,需不需要知道盖房子每个阶段的建造方式?要不要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和规格?需不需要熟悉当地环境的限制? 但建筑师需不需要知道水泥车怎么开?需不需要操作吊高机? 他们最后的成品是那迭图纸吗?谁去看图纸啊,当然是实体的建筑啊!那 UI 设计师最后的成品为什么是 Mockup? 懂技术 比较常听到「PM/Planner 需不需要懂技术」这个议题,UI 设计师较少被这样要求。为什么 PM 最好懂技术的理由网络上已有许多文章提过。 就我自己和 RD 出身的 PM 合作经验,只能用「轻松愉快」来形容,这类技术型 PM 绝对不会规划出没有梁柱的摩天大厦。和他合作可以全力以赴,不用故意留一手预防「无法实作」而整个项目大转弯的情况发生。 UI 设计师很大的工作量会放在前期规划 Flow 上,这关系到产品的操作逻辑、能不能被实作,不过现阶段看到的公司都以「美美的图」优先,导致 UI 的工作就是美工在干的事。 UI 设计师一定要懂技术 我指的是「懂」技术,不是「会」技术或「熟」技术。只是沾点水的程度。 比如 iOS 用 Swift,并没有说要 UI 自己学习 Swift 这种语言,但至少要知道自己切的图会用什么方式被 RD 兜成画面。 要了解自己切出来的图会如何被实作,最快的方式就是学会手写 HTML+CSS。如果能进阶到 Responsive Web 的程度,相信和这位 UI 设计师合作不会惨到哪里去。因为他已清楚实作出一个画面需考虑哪些事、什么样的作法才能达到目的。而且他也知道不懂该问谁、有问题要怎么寻求答案,不用太担心他乱搞。 RD 不是设计师的敌人 常听到设计师抱怨「那个 RD 整天唱反调,只会说这个做不到、那个也做不到」。 怎么没先想过是不是自己天马行空想出「有创意」的点子,却没考虑现实,只能让 RD 回办不到?有没有想过当 RD 讲多「办不到」后,就会把老提这种点子的人当成和蚱蜢同一水平? 曾听过 RD 抱怨:「干!说时程太赶不盖 1 楼了,直接盖 2 楼和 3 楼,是要我绑多少气球演天外奇迹!」(这句是偷听到的,害我憋笑憋得很痛苦。) 这就是 RD 为什么只会说「办不到」的原因,他们是把幻想变成现实的工作者。 举个残酷点的例子…把照片 PS 成林志玲或范冰冰,不代表真人就是美女。大部份女性要当现实的美女得靠整容手术找医生动刀,但落差太大医生也只能说办不到,甚至有可能后遗症很多嘴歪眼斜等等。 企划=告诉你为什么要 PS 照片、动手术的人
PM=协调开刀时间、叫各单位做事的人。
设计师=负责 PS 照片、提出理想(妄想)的人
RD=执行医美手术的医生,负责把理想变成现实的人。 必须了解很多时候说办不到就是办不到! 很难理解吗?试想看看把如花整容成范冰冰。是把如花的照片 PS 成范冰冰比较容易,还是把现实的如花整容成范冰冰比较容易?常听到 UI 不谅解 RD 为什么拒绝,实作上的难易度根本不是同个水平。 UI 设计师要懂技术 除了前述让自己了解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外,UI设计师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却很少被提到:「当 RD 的坦。」 从(现实的常见)开发流程来看,PM、Planner、UI 在项目开发最前期就开始工作,RD 却在项目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加入。加入后就碎念 A 也办不到、B 也办不到的。正常人谁会喜欢听自己的构想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当然造成不谅解和对立。就算双方各退一步修改内容,碍于时程、主管同意、方向已定等种种原因,硬是把产品开发出来…出现歪掉的四不像完全在意料之内。 PM、Planner、UI,这三个职务最接近技术的人是谁?当然是 UI 啊!UI 是技术活、是讲求实作面的角色! 所以 UI 有责任当坦,在项目开发初期就把所有「不可行」的构想通通挡下来。有的人会说那 RD 呢?通常在启动会议之前很少有 RD 会参与讨论,等他们加入都已经太迟了。(视公司开发流程而定,不过我看到很多公司的 RD 都是代工中的代工。) UI 在开发前期不先坦住,后期一定因为「不可行」而修修改改,之前的工全部白费。项目合作就是这么回事,想说反正之后是别人的工作不关自己的事…最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有时候修改到死是自找的,多帮别人想一点就能避开地雷大坑。 形式服从于功能 在项目开发里要考虑的就是「可行性」,任何不能实作的点子都是空谈。再美的设计都需要有人实作成品出来,形式服从于功能。 某位 F2E 说过:「RD不是设计师的工具。我们是项目成员,不是实现设计师个人作品的代工打字员!」 什么是个人作品、什么是项目产品,这就是最大的差别。 .
.